韩信——何以为信
我曾经,在一个充满血煞的地方,遇见一个浑身充满血煞之气的鬼魂。他说他叫韩信,那个,曾经与萧何张良,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的韩信。
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军神的大将军,给我讲述了一个,关于信的故事,也是一个,与后世的典籍记载,完全不同的,韩信的故事……
“在我年幼的时候,家里一贫如洗。我甚至不记得,那时候的自己,是否有过家……每日为了填饱肚子,辗转于周围邻里之间,今日去张家,明日到刘家,为的,只是能吃上一口饭……”
用寄人篱下去形容他当时的生活,似乎也并不恰当,然而,在某些方面来说,这或许比寄人篱下更令人难堪。
韩信出生的秦朝末年是一个乱世,乱世就代表着危险和机遇,平民百姓或许会害怕刀兵战火带来的危险,然而对于韩信来说,乱世无疑是一个美妙的词语,因为这可以给他带来机遇。
后世的人无从知晓,当年的韩信,为何宁愿每日辗转寄食,也不肯自己动手劳作。如果说,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劳其筋骨,苦其心志,饿其体肤。那么,我想我可以认为,他这样做,就是在磨练自己。
韩信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,昔日给他胯下之辱的青年,还有曾经施舍饭食令他免去饥饿的老妪,都被他铭记在心。
当群雄揭竿而起,反抗暴秦,韩信知道,自己的机会来了。他投入项梁麾下,然而,命运却总是在刁难他。
“在我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一展抱负的时候,项梁兵败阵亡了。我只能跟着残兵败将,投奔项羽……”
然而项羽并不是一个明主,正如韩信投奔刘邦,拜将之后,他对刘邦说的那样,项羽此人,只有妇人之仁,虽然他一人就能力抗千钧,但军中只有他这一个可以领兵的将领,根本成不了气候。
“项羽那个人,看见弱小之人就会同情,可是一旦到了分封官爵厚禄的时候,那么大一块官印上的棱角都磨平了还舍不得递出去……身边唯一一个可以助他成就霸业的亚父范增,还被他赶走了!嘿嘿……”
他冷笑两声,我依稀可以想象出昔年他负手睥睨的傲然。
因为看不上项羽的为人,很快,他就转投刘邦的麾下,成了一个坐管仓库的小吏。
韩信还是不曾得到重视,当周围十数个兵将违法犯纪之时,他也不幸被牵连其中。即将问斩之际,他只对着在场的夏侯婴问了一句话:“上不欲就天下乎?何为斩吾等壮士!”
一句话,让他从此在滕公夏侯婴眼中,脱颖而出。
夏侯婴的欣赏,让韩信结识到一个对于他至关重要的一个人——萧何。
后世之人有一句话或许说对了,韩信此生,一言囊括之,便是“生死一知己,存亡两妇人”。
“萧何……”他念着这个名字,忽然沉寂下去。
我想萧何对他而言必然是特别的,然而他却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——
“我得萧何赏识,他也算是对我有着知遇之恩。”
我以为,这是一件好事。
“有了这个知遇之恩,也就有了被重用的机会。”
韩信听闻此言,笑了一笑。那个笑容里有太多东西,苦涩,讽刺,悲痛,还有怀念。然后他说——
“可这世上,最难解的,也是知遇之恩。”
韩信虽然得到了萧何的赏识,却一直不曾被刘邦放在心上。直到被项羽赶出中原,发生了将领逃走的事件……
“韩信!”
萧何喘着气,焦急的寻找韩信的踪迹,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,他只能颓废的在河边的石滩上坐下。
韩信隐在几丈外的灌木丛后,看着月光下徘徊孤寂的身影,本来要一走了之的脚步定在了原地,最终逸出一声叹息,回头朝着坐倒在乱石滩的落寞男子走去。
萧何低着头,心里正在沮丧,忽然看见一道影子从身后投映下来,急忙跳起来回头去看。
“韩信!太好了,你还没走远……”
“你来做什么?”
韩信静静站在原地,淡淡的问他。月光下,一身素袍让他的五官看起来惊人的俊朗。
向来在人前能够侃侃而谈,看起来就像一个单纯追逐权利的人,今日忽然宁静的站在月下,淡淡凝视自己,萧何被这样的韩信所震慑,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韩信。
“为何突然要走?”
萧何低声责问。
“为何不走?”
韩信淡淡反问一句。
萧何哑口无言,是沛公自己不曾重用他,自己有何理由这般责问呢?可若让他就此放任韩信离开,只怕便可惜了韩信这个人才,同时沛公也难得天下。
萧何默然半晌,还是咬牙开了口:
“以你之才,若就此埋没未免可惜。你且与我回去,若沛公仍不重视,我便跟你同去。”
韩信忽然迈前一步,身高相仿的两人顿时抵住了鼻尖,双目相互对视。
萧何被韩信的气势所压迫,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。
韩信盯着他的眼睛看了许久,终于叹了口气,转身回去牵马。
萧何亦步亦趋的跟在他身后,正在思虑要如何劝得他回心转意,忽然发现韩信走的方向,竟是回营地的方向,心里大喜,原本焦虑绷紧的全身都松懈下来。
此后许多年,萧何都在猜测,韩信究竟从他眼中看到了什么,才会忽然回心转意……
“那么,你到底在萧何眼里,看到了什么?”
我也有些好奇了。
韩信大笑,声音悲怆,
“我看到了什么?他的眼里,是一片纯粹,和一片算计……”
我不明白这是什么形容。韩信很快给出了解释。
“一片对待沛公的纯粹忠心,还有一片为了大汉天下的精密算计……”
昔年,汉高祖刘邦曾与诸工臣闲谈,论及群雄逐鹿中原,对大汉功劳最大者,有这样一番感叹:
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张良;镇守国家,安抚百姓,不断供给军粮,吾不如萧何;率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三者皆为人杰,吾能用之,所以得天下。”
不得不说,刘邦当年坚持萧何是他大汉朝开国最大功臣的做法是对的,因为萧何对他的忠心从始至终都不曾有过丝毫动摇,哪怕是刘邦数次兵败逃亡,他也始终坐镇后方,为刘邦调遣粮草,输送兵将。
纵使如此,刘邦也还是没有放过这三个对他打天下最大帮助的功臣。虽然萧何与张良最终都是荣耀一生,一个因病去世,一个无疾而终,但却没人能否认,刘邦心里曾经认为他们三人功高盖主,并欲除之而后快。
可是最初,无论是把韩信追回来的萧何,还是刘邦自己,都不曾想到夺得天下之后,韩信会有那样惨烈的下场。
刘邦在听闻“潜逃”的萧何回到身边之后,心里又惊又喜,责问对方为何弃他而去。萧何便说明缘由,并借机引荐韩信。
如果萧何没有跟刘邦引荐韩信,韩信最终或许不会有那样的下场,可是萧何若没有向刘邦引荐韩信,我们也将无缘得见史书中那个惊才绝艳的兵神。
高筑拜将台,诚心沐浴斋戒,最终恭恭敬敬拜他为大将。韩信心里清楚,这一切荣耀都是萧何为他争取来的,而他,势必要为刘邦如今的看重,付出一些代价了。
联合被项羽放逐的另外两位大将,一同东进,明修栈道,降低项羽的防备,暗度陈仓,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……
后世之人可以从史书记载中看到,这一切的战略都源于刘邦拜将之后,韩信跟他的谈话。
“这么多年,我也算是看的透彻。自古以来功高震主之人,有几个能得到好的下场……”
韩信叹息着,回想起当年。
然而我却更好奇,汉书历史中所言,韩信意图造反的真相又是什么……
项羽被韩信计谋困于垓下,最后兵败溃逃,于乌江边自刎身亡。刘邦至此入主中原,终于得到天下。
然而之后,刘邦却因韩信排兵布阵之能,所立赫赫战功深深忌惮,一连串的阴谋随之而来,改封地,设计贬斥,最后是逼他谋反。
韩信深知刘邦对他的忌惮,无奈一再退让。
野史传言,刘邦因韩信的不世之功,金口玉言“天下无斩卿之刀剑”。只一句,便令他的下场比任何功臣都更惨烈。
刘邦外出巡视,吕后借口邀韩信入宫宴饮,本是称病辞谢的他,却因萧何的到来而改变了最终命运。
“韩信,你是真的想谋反吗?”
萧何来到淮阴侯府,第一句便是此问。
韩信坐在花园的石块上,抬手为他斟了一杯酒,
“我若说自己从未想过谋反,丞相可愿相信?”
萧何盯着韩信看了半晌,终于点了点头。
韩信微微笑了笑,像是自言自语:
“昔年我与陛下闲谈,陛下问我,他能统领多少兵马之事,你可还记得?”
史书中清楚的记载着君臣二人的对话:高祖与大将信闲谈,问曰“依汝之见,朕可统兵几何?”信直言“不足十万”,又问“汝又如何?”信笑曰“愈多愈善”……
刘邦出身市井,心胸并不宽广,韩信的一句回答,便令他心生不满,为此,他再一次问韩信:
“既然你可以统领的兵马比我更多,为何你还要被我统领?”
韩信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,原来刘邦心内狭隘,竟是个因为一句话便会嫉恨他人的小人。可傲气如他,却不能为此卑躬屈膝,只是装作毫无所觉的回道:
“臣只善统兵,而王上却擅长统领我们这些统兵的将士。”
然而即便如此,刘邦心里扎的一根刺,却是再也拔不掉了。
萧何微微恍神,韩信已然起身,幽幽问了一句,
“吕后可是要杀我,命你来做说客,诓我入宫?”
萧何被这一句话惊退几步,还未定神,又听韩信感叹:
“若无陛下默许,吕雉何敢于此……所谓‘狡兔死,走狗烹,飞鸟尽,良弓藏’,你所忠心的王,不过如此。”
萧何这才惊觉,自己竟不曾觉察到刘邦存了鸟尽弓藏的心思。
“他若不逼我反,我又怎会存有反心?”
韩信冷笑两声,对着呆立当场的萧何挥了挥手,
“韩信的下场好不了……萧何,想想子房,想想你自己,再想想你在百姓之间的声望。韩信言尽于此,还望萧丞相好自为之。”
萧何看着韩信似乎无限疲惫的背影,浑浑噩噩的离开了淮阴侯府。
当夜,韩信在宫中被吕后以谋反之罪抓获,并且因为刘邦昔日刀剑不能斩韩信之言,命令宫人生生用削尖的竹竿将他捅死……
当吕后得意的离去,偌大的宫殿中只留下萧何一人,这位从来行事井井有条,未在人前失态的大汉开国丞相,跪在一片血泊之中,抱住韩信早已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的尸首,放声痛哭……
“萧何可是后悔了?”
我并不奇怪自己听到了一个与正史记载完全不同的结局,但依旧好奇那些自己不能了解的真相。
“后悔如何,不悔又如何?我也算还了他的恩情,至此以后,阳间之事便再与我无关了。”
韩信如是所言,我却忍不住叹气,
“你用一条命,报他一个知遇之恩……”
韩信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血肉模糊的模样,对我挥了挥袍袖,
“难得见到面对我这般模样也不害怕的人,你肯听我的无聊故事,也算缘分,然而人鬼殊途,你该离去了。”
那道充满血煞的身影渐渐隐去,脑海中随着一个故事渐渐复苏的回忆,终于在我心里变得酸楚难耐。
韩信,谢谢你,没有第二次看到,我如此狼狈的流泪……